治疗师指导的互联网认知行为疗法减少暴食症发作:日本随机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治疗师指导的互联网认知行为疗法减少暴食症发作:日本随机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亮点

– 一项针对日本文化的12周治疗师指导下的互联网认知行为疗法(ICBT)项目,与常规护理相比,显著减少了每周暴食和代偿行为的总频率(调整后平均差异9.84次;95%置信区间,2.49–17.18;P = .01;Cohen d = 0.73)。
– 该试验在日本七所大学医院招募了61名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女性暴食症患者;主要终点由盲法独立评估者在12周时评估。
– 研究结果支持ICBT作为常规护理的有效补充,适用于东亚临床环境中患有暴食症的女性,尽管其在试验人群之外的普遍性和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研究背景及疾病负担

暴食症是一种严重的饮食障碍,特征是反复出现暴食发作,随后进行代偿行为,如自引发吐、滥用泻药、禁食或过度运动。该病伴有显著的精神障碍(包括高抑郁、焦虑和自杀率),医学并发症(电解质紊乱、胃肠道损伤、牙齿侵蚀)以及功能障碍。虽然认知行为疗法(CBT)已被确立为暴食症的一线心理治疗方法,但由于人力资源短缺、污名化、地理障碍和成本问题,许多患者无法及时获得专业的CBT治疗。

互联网提供的认知行为疗法(ICBT)结合治疗师指导,已在多种心理健康状况中探索,旨在提高可扩展性同时保留治疗师的支持。然而,关于ICBT在东亚临床环境中治疗暴食症的证据有限。由Hamatani等领导的试验(JAMA Network Open, 2025)评估了一种文化适应的、治疗师指导的ICBT项目,以解决这一空白。

研究设计

这项研究者发起的随机临床试验招募了13至65岁的女性门诊患者,这些患者符合DSM-5暴食症诊断标准,BMI ≥ 17.5,有互联网访问条件,并且在过去2年内未接受过CBT相关治疗。招募和治疗在日本七所大学医院之间2022年8月至2024年10月进行。参与者(n = 61)被随机分配到仅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n = 30)或常规护理加治疗师指导的ICBT(干预组,n = 31)。

干预组接受了基于特定认知行为模型并适应日本文化背景的12周ICBT项目。项目内容包括定期饮食安排、认知重构、行为实验、暴露于避免的食物或情境、防止复发和自我监测等模块。治疗师提供异步和/或预定的指导,以支持模块完成、解决问题和建立治疗联盟。两组继续从治疗医生那里接受常规护理,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医学监测或非CBT的心理社会支持。

预设的主要结局是在基线和12周时,由盲法独立评估团队测量的每周暴食和代偿行为的总频率。意向治疗(ITT)分析使用线性混合模型;效应大小报告为Cohen d。该试验在UMIN临床试验注册处注册(UMIN00048732)。

主要发现

人口特征
– 随机分配N = 61人:31人接受ICBT +常规护理,30人仅接受常规护理。
– 平均(标准差)年龄27.8(9.0)岁;平均(标准差)BMI 21.1(3.6);平均(标准差)病程9.3(8.8)年。
– 大约一半(50.8%)的人有工作。

主要结局
– 意向治疗分析显示,在12周时,治疗师指导的ICBT组与对照组相比,每周暴食和代偿行为的总频率有统计学和临床意义上的减少。
– 调整后平均差异:每周减少9.84次(95%置信区间,2.49–17.18次);P = .01。
– 效应大小:Cohen d = 0.73(95%置信区间,0.21–1.26),相当于中等到大的效应。
– 敏感性分析(此处未详细说明)据报道支持了主要结果的稳健性。

次要和可接受性结局
– 报告强调了治疗师指导的ICBT项目的可接受性;虽然此处未复制具体的依从性和脱落率指标,但作者得出结论认为,可接受性足以支持临床部署。

安全性和不良事件
– 已发表的摘要和正文强调了有效性和可接受性;没有报告意外的安全信号。标准的临床监测是常规护理的一部分。该研究排除了BMI < 17.5的个体,从而减少了试验队列中严重厌食相关医疗并发症的即时风险。

效应大小和临床相关性的解释
– 对于基线频率通常较高的暴食症患者,每周减少近10次联合发作具有临床意义。
– Cohen d 0.73表明,在12周的时间框架内,与常规护理相比,具有中等到大的效应,与该人群中许多简短的心理干预措施相当或更有利。

专家评论和背景

临床背景
– 认知行为疗法仍然是推荐的暴食症一线心理治疗方法;然而,获取障碍很大。治疗师指导的ICBT旨在保留核心CBT程序,同时通过远程交付、异步内容和高效的治疗师时间利用来增加覆盖范围。

试验的优势
– 在七所大学医院进行的多中心随机设计增加了内部有效性,减少了中心特异性偏倚。
– 主要结局由盲法独立评估者评估,减少了检测偏倚。
– 内容对日本患者的适应提高了可接受性和相关性,这是心理治疗传播的重要考虑因素。

局限性和考虑事项
– 样本量(n = 61)较小;虽然效应达到了统计学意义,但在更大和更多样化的样本中复制会增加普遍性的信心。
– 仅招募女性限制了对男性和非二元性别暴食症患者的推断。
– 短期终点(12周)记录了早期疗效;维持治疗窗口外的收益(例如6-12个月)未在此报告,对于长期结果和防止复发至关重要。
– 常规护理作为比较对象是实用的但不一致;积极的比较对象(面对面CBT、指导下的自助或注意力匹配的对照)可以更好地隔离ICBT格式和治疗师指导的增量价值。
– 排除BMI < 17.5的患者意味着研究结果不适用于严重体重不足或合并厌食症的患者。

机制原理
– ICBT可以有效地以模块化格式传递行为激活、结构化饮食安排、认知重构和基于暴露的元素。治疗师指导可能有助于依从性、个性化和治疗联盟——这些因素与比无指导的数字干预更好的结果相关。

政策和实施影响
– 该试验支持将治疗师指导的ICBT整合到临床路径中,作为常规护理的可扩展补充,特别是在日本和其他东亚地区。
– 卫生系统应考虑培训治疗师进行远程指导、质量保证机制和安全交付和监测的基础设施。

结论

这项随机临床试验表明,一种文化适应的、治疗师指导的12周ICBT项目在日本女性暴食症患者中,与常规护理相比,显著减少了每周暴食和代偿行为的总频率。中等到大的效应大小和报告的可接受性表明,指导的ICBT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可以扩大在CBT资源有限的地区获得循证治疗的机会。

然而,关键差距仍然存在:在更大和更多样化的群体(包括男性和年轻青少年)中确认、直接与面对面CBT和无指导的数字干预进行比较以及评估长期持久性是广泛政策改变之前必要的步骤。临床医生和卫生系统应权衡改善获取和早期疗效的好处与持续监测和分层护理整合的需求。

参考文献

Hamatani S, Matsumoto K, Andersson G, Sato Y, Fukudo S, Sudo Y, Hirano Y, Ino K, Ishibashi T, Tomioka Y, Umehara H, Numata S, Nakamura M, Otani R, Sakuta R, Sekiguchi A, Kosaka H, Mizuno Y; HOPE Project Consortium; Kamashita R, Yoshida T, Matsuura K, Tomari S, Funaba M, Sasaki N, Sako H, Shimada S, Inoue T. Guided 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Women With Bulimia Nervos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2025 Aug 1;8(8):e2525165.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25165 . PMID: 40762916 ; PMCID: PMC12326282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 Fairburn CG.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and eating disorder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008;46(5):532–544.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