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苯丙胺在晚期癌症疲劳管理中的评估:来自MePFAC随机对照试验的见解

甲基苯丙胺在晚期癌症疲劳管理中的评估:来自MePFAC随机对照试验的见解

亮点

  • MePFAC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测试了甲基苯丙胺与安慰剂在姑息治疗下的晚期癌症患者中对癌症相关疲劳的影响。
  • 尽管先前的荟萃分析表明可能存在益处,但在6周时并未观察到甲基苯丙胺在临床上有意义的疲劳减轻效果。
  • 甲基苯丙胺被发现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与安慰剂相比没有显著的不良事件差异。
  • 研究结果表明,不应常规推荐甲基苯丙胺用于该患者群体的疲劳管理。

研究背景

癌症相关疲劳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普遍且令人衰弱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尽管其发病率很高,但有效的药物治疗仍然有限。甲基苯丙胺是一种常用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常用于注意缺陷障碍,早期的荟萃分析初步支持其可能缓解癌症相关疲劳,尤其是在姑息治疗环境中,症状管理至关重要。然而,证据仍不一致,且之前的研究设计和人群往往存在异质性。

研究设计

MePFAC试验是一项III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组多中心研究,于2018年6月至2023年4月在英国17个姑息治疗服务机构进行。该研究招募了患有晚期癌症并伴有疲劳的成人,符合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以确保甲基苯丙胺的安全使用并最小化混淆因素。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1:1)接受口服甲基苯丙胺或匹配的安慰剂,初始剂量为每天两次5毫克。根据耐受性和临床反应,剂量在六周内逐渐调整至每天最多12片。随机分组按中心、联合治疗、抑郁状态和基线疲劳严重程度进行分层。患者和结果评估者均对治疗分配不知情。

终点

主要终点是在6周(±2周)时通过功能性慢性疾病治疗-疲劳量表(FACIT-F)测量的疲劳严重程度变化,这是一种针对慢性病患者疲劳的有效测量工具。次要终点包括其他时间点的疲劳测量、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食欲、焦虑、抑郁、患者满意度、总生存率和需要额外药物的情况。

关键发现

共有162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其中75名患者被纳入甲基苯丙胺组,72名患者被纳入安慰剂组进行主要结局分析。在6周时,两组之间的疲劳评分没有统计学或临床上显著的差异。甲基苯丙胺组的平均FACIT-F评分差值高1.97分(95% CI: -0.95至4.90;p = 0.186),未达到预定义的最小临床重要差异5分。

在整个研究期间,甲基苯丙胺在FACIT-F上的名义上显著但临床上不足的改善为2.20分(95% CI: 0.39至4.01),表明有轻微的趋势但没有临床上的意义。次要结局大多没有显著差异,除了甲基苯丙胺组的抑郁评分略有降低(差值为-1.35;95% CI: -2.41至-0.30),提示可能有神经精神益处。

安全性和耐受性

两组的安全性特征相当。严重不良事件平衡,甲基苯丙胺组20名患者中有25例事件,安慰剂组16名患者中有25例事件。没有发生可疑的意外严重不良反应。随机分配后75天内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甲基苯丙胺组6例,安慰剂组2例;p = 0.278)。总体而言,甲基苯丙胺耐受性良好,未见增加危害的信号。

局限性和考虑

由于多项排除标准,该试验包括了一个高度选择的患者群体,这可能限制了其在更广泛的姑息治疗患者中的推广。5分FACIT-F差异作为临床上有意义的阈值,虽然基于先前的文献,但仍可讨论,尽管它仍然是一个标准的基准。最大剂量调整和治疗持续时间也可能影响观察到的效果。

专家评论

尽管先前的荟萃分析提示甲基苯丙胺可能对癌症相关疲劳有益,但这项严谨的随机试验表明,在接受姑息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中,甲基苯丙胺没有临床上相关的益处。严格的双盲设计和多中心招募增强了这些发现的有效性。

抑郁症状的轻微改善可能暗示甲基苯丙胺的神经精神作用而非疲劳缓解,值得进一步探索。此外,由于严格的人群和排除标准,结果应谨慎推广到其他癌症人群或较不严重的阶段。

结论

这项设计良好的III期试验表明,甲基苯丙胺在姑息治疗下的晚期癌症患者中并不显著减少疲劳严重程度,尽管它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这些发现表明,不应常规推荐甲基苯丙胺用于该背景下的癌症相关疲劳管理。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不同的人群、适应症或潜在的协同方法来控制症状。

资助和试验注册

这项独立研究由英国国家卫生和护理研究所(NIHR)健康技术评估计划资助,项目编号15/46/02。

参考文献

Stone P, Minton O, Richardson A, Buckle P, Enayat ZE, Marston L, Freemantle N. Methylphenidate versus placebo for fatigu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the MePFAC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Health Technol Assess. 2025 Jul;29(36):1-47. doi: 10.3310/GJPS6321. PMID: 40755226; PMCID: PMC12376206.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