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前向不稳的长期结果:10年随访研究的见解

当代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前向不稳的长期结果:10年随访研究的见解

引言

创伤性肩关节前向不稳,以受伤后反复脱位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表现。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已成为恢复肩关节稳定性的主要手术干预措施,通过将撕脱的前下盂唇和关节囊重新固定到关节盂缘来实现。然而,历史文献报道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后的复发率高达37%,引发了对长期耐久性的担忧。重要的是,这些较差的结果通常来自使用早期手术技术和涉及关键骨缺损患者的病例,这些因素使修复过程复杂化。

在此背景下,Do及其同事(2025)进行了一项广泛的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长期随访研究,采用现代技术并严格筛选纳入标准,旨在阐明术后十年的复发率和结果预测因子。

研究设计与方法

这是一项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证据级别4),涉及2005年至2014年间因创伤性肩关节前向不稳接受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的181名患者(182个肩部)。为了提高同质性,严格应用排除标准:既往肩部手术、额外的稳定化手术、使用少于三个缝合锚钉、多方向不稳以及任何关键骨缺损(关节盂骨丢失 >20% 或脱轨的Hill-Sachs病变),这些情况需要进行骨重建而非单独的软组织修复。

手术技术要求使用不少于三个缝合锚钉以确保牢固的盂唇固定。主要终点是术后复发不稳定/事件。次要结局包括多个经过验证的评分系统评估主观和客观肩关节功能:主观肩关节价值(SSV)、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Constant评分、Western Ontario肩关节不稳指数(WOSI)、Rowe评分,以及包括重返受伤前运动参与在内的运动活动水平评估。

统计分析了复发的风险因素,包括手术年龄、术前脱位次数和初次脱位后手术的时间,以确定与结果的相关性。

主要发现和临床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13.8年,总体复发率为20.9%,远低于历史数据,但仍代表了长期治疗失败的显著比例。患者年龄成为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手术时年龄20岁或以下的患者复发不稳定的风险显著更高(P = .007)。

虽然首次脱位后手术的趋势显示出较低的失败率(13.8%)相比多次脱位后的手术(24.2%),但这一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 = .108)。然而,这一趋势与早期手术干预可能改善结果的概念一致。

重要的是,无复发不稳定的患者在所有临床指标上表现出更优的结果:更高的SSV、更低的疼痛评分以及改善的Constant、WOSI和Rowe评分,强调了成功Bankart修复的功能益处。

值得注意的是,初次脱位与手术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与更好的功能评分相关,尽管复发率没有变化,这表明早期手术稳定可能限制进展性的软组织和关节囊盂唇损伤,这些损伤对肩关节功能有害。

重返运动的情况令人鼓舞,97.6%的患者恢复了某种程度的活动,近70%的患者恢复了至少90%的先前运动表现,反映出显著的功能恢复。

专家评论及临床意义

这项全面的长期系列研究是少数评估现代技术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结果的研究之一,并严格选择患者排除大量骨病理。20.9%的复发率与其他现代报告相符,表明尽管技术进步改善了结果,但复发不稳定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已识别的风险因素——年轻年龄和多次术前脱位——与之前的生物力学和临床数据一致,表明未成熟组织、高活动水平或更大的关节囊盂唇损伤可能导致失败。

尽管复发率稳定,早期手术对功能结果的有益影响支持临床指南,建议在合适的患者中早期进行关节镜稳定化以防止关节退变并促进康复。

然而,复发率强调,对于存在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如大骨缺损或脱轨病变)的患者,仅靠Bankart修复可能不足以维持稳定性,可能需要辅助程序如充填术或骨重建以增强稳定性。

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其回顾性设计和4级证据评级,可能会引入选择偏倚并限制因果解释。然而,长期的随访时间和广泛的临床评估增强了其相关性。

结论

本研究表明,当代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在创伤性肩关节前向不稳中提供了持久的临床益处,10年的复发率约为21%。年轻患者和术前多次脱位的患者有更高的失败风险。首次脱位后的早期手术干预可能改善功能结果。这些发现强调了仔细选择患者和手术时机的重要性,并建议对于高风险患者应考虑辅助程序以优化长期肩关节稳定性和功能。

未来的前瞻性研究和随机试验可以进一步明确最佳的手术适应症和技术,以减少复发并改善这一具有挑战性人群的患者中心结果。

参考文献

Do A, Scheibel M, Moroder P, Hayta A, Akgun Demir I, Paksoy A, Akgün D. 长期结果:关节镜下Bankart修复技术在创伤性肩关节前向不稳患者中的应用:至少10年的随访。Am J Sports Med. 2025 Aug;53(10):2298-2305. doi: 10.1177/03635465251351293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