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性热射病:急诊医师的关键见解

劳力性热射病:急诊医师的关键见解

引言

劳力性热射病 (EHS) 是一种严重的与热有关的疾病,由剧烈体力活动期间体内热量过度积累和散热不足引起。与由于环境温度升高而被动暴露引起的经典热射病不同,EHS 发生在多种环境中,包括体育竞赛、军事训练和职业劳动。尽管其流行病学具有异质性,但未经及时管理的 EHS 的死亡风险高达 26.5%。了解其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识别其临床表现并实施快速、基于证据的治疗策略是急诊医师和重症监护专家的基本能力。

病理生理学

体温调节失常和细胞损伤

EHS 的基本机制是产热(主要由骨骼肌在运动时产生)与散热之间的不平衡。持续的高热导致直接的细胞毒性损伤,包括蛋白质和核酸变性、脂质膜不稳定以及细胞骨架和细胞器结构的破坏。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过多的活性氧生成,进一步加剧细胞损伤。最终,细胞通过凋亡、坏死性凋亡和铁死亡途径死亡,放大组织损伤。

免疫系统激活和炎症反应

热诱导的坏死释放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DAMPs),激活模式识别受体,触发先天免疫信号级联。肠道屏障破坏(即“肠漏”)允许内毒素和微生物进入全身循环,通过 NF-κB 通路激活放大炎症。这导致失调的免疫反应,表现为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L-8)增加以及抗炎介质增加,进而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和随后的器官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和器官受累

中枢神经系统 (CNS) 功能障碍对诊断至关重要,表现为意识混乱、定向障碍、烦躁、抽搐或昏迷。神经系统损伤源于直接的热损伤、脑水肿、血脑屏障破坏和神经炎症。

EHS 中的循环休克通常是多因素的,涉及高动力分布机制、心肌损伤和微循环受损。急性肾损伤由低灌注引起,通常因横纹肌溶解引起的肌红蛋白肾毒性而加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通常因内皮损伤和不受控制的凝血途径激活而复杂化 EHS。

肝脏损伤源于氧化应激和肝微血管内的血栓形成。肺部损害可能表现为急性肺损伤或肺水肿,与内皮功能障碍和血栓形成有关,给呼吸管理带来额外挑战。

诊断

EHS 临床上的特点是高热(核心温度 >40 °C,通常引用,但不是绝对的)和 CNS 损伤。值得注意的是,孤立的高热如果没有神经系统症状并不能确认诊断,因为一些身体条件良好的个体可以无症状地耐受升高的核心温度。相反,在易感患者中,较低的温度下也可能发生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因此,诊断依赖于临床综合症和背景,同时结合温度测量。

管理原则

立即降温

迅速降低核心温度是 EHS 管理的核心。金标准仍然是全身冷水浸泡(冰水),患者的头部保持在水面以上,实现每分钟超过 0.15 °C 的降温速度。降温应持续到核心温度达到约 38 °C,之后进一步降温可能导致低温和并发症。操作原则“先降温,后转运”至关重要,强调在医院转运前尽可能进行院前降温。

药物治疗的谨慎使用

迄今为止,尚未有药物被证明能一致地改变 EHS 结局。因此,重点仍然放在物理降温和支持性护理上。

重症监护和支持疗法

一旦稳定,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密切监测。辅助降温技术,如血管内降温导管、鼻内装置和热传导服装,显示出前景,但缺乏常规用于 EHS 的确凿证据。

支持性护理包括积极的液体复苏,以减轻肾脏缺血和横纹肌溶解。使用碳酸氢钠尿液碱化可预防肌红蛋白引起的肾病。警惕并发症(如凝血功能障碍)需要频繁的实验室监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可能需要评估肝移植。

神经系统后遗症通常在及时干预后会缓解;然而,一些幸存者可能会出现持续的与小脑相关的运动和认知障碍。长期心血管风险增加,可能与实验模型中观察到的亚临床心肌损伤有关。

结论

劳力性热射病是一种医疗紧急情况,需要迅速诊断和立即降温以提高生存率并减少多器官损伤。急诊医师从院前护理到重症管理都是这一过程的核心。需要进一步研究来完善降温策略、阐明免疫病理机制并开发靶向治疗。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极限体力活动,临床实践中对 EHS 的高度认识和准备变得至关重要。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