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大型城市医疗中心围产期焦虑和抑郁的负担及轨迹

揭示大型城市医疗中心围产期焦虑和抑郁的负担及轨迹

亮点

  • 在城市医疗中心实施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 强制筛查后,围产期抑郁症的检出率从1.0%显著提高到14.2%。
  • 在筛查的女性中,23.2%报告有临床意义的抑郁症状,8.8%表示有自杀倾向,强调了未满足的心理健康需求。
  • 只有17.1%的筛查女性接受了心理健康服务,这些服务与产后抑郁严重程度的更快和持续减少有关。

研究背景与疾病负担

围产期抑郁和焦虑是常见但往往诊断不足和治疗不足的并发症,影响孕妇和产后妇女。这些障碍与母亲和孩子不良结局相关,包括母子关系受损、后代发育迟缓以及母亲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风险。尽管具有临床重要性,但在大型、多样化的城市环境中,关于筛查率、症状严重程度和治疗提供方面的数据仍然稀少。这一知识空白阻碍了及时有效的干预,并加剧了健康不平等。准确的患病率估计和症状轨迹的特征对于改善旨在围产期心理健康的临床协议和卫生政策至关重要。

研究设计

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2020年12月1日至2024年2月1日期间在纽约长老会/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和纽约长老会下曼哈顿医院分娩的27,393名女性的电子健康记录 (EHR)。2023年3月,该医院在三个诊所(约占医院分娩量的35%)实施了EPDS强制筛查政策。研究检查了在围产期(分娩前后一年内)进行的三种经过验证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用于评估抑郁严重程度的患者健康问卷-9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PHQ-9),用于评估焦虑严重程度的一般焦虑障碍-7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 GAD-7),以及专门用于围产期抑郁筛查的EPDS。

主要结果包括筛查率、临床意义症状的患病率、心理健康服务利用率以及通过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的症状轨迹。研究还评估了治疗暴露、患者特征与随时间变化的症状之间的关联。

关键发现

在初始队列中,3,051名女性(平均年龄34.3岁,范围14-54岁)在分娩前后一年内完成了围产期抑郁或焦虑筛查。完成抑郁筛查 (PHQ-9) 的女性有723人(3.0%),完成焦虑筛查 (GAD-7) 的女性有472人(2.0%)。在实施强制EPDS筛查之前,只有1.0%(274名女性)使用EPDS进行了筛查,政策实施后这一比例显著提高到14.2%(2304名女性)。

在筛查的女性中,23.2%(95%置信区间 [CI],21.7%-24.8%)报告有临床显著的抑郁症状,8.8%(95% CI,7.2%-10.8%)表示有自杀倾向。然而,只有523名女性(17.1%)获得了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是分娩前后约4个月提供的心理社会干预。

纵向分析显示,接受治疗的女性在PHQ-9评分衡量的抑郁严重程度方面随时间显著减少(F1,1504 = 9.6; P = .002),并且与未接受治疗的女性相比,产后抑郁症状持续减少(F1,5166 = 33.8; P < .001)。这些发现突显了围产期心理干预在有利地改变症状轨迹方面的有效性。

专家评论

这项研究强调了在大型城市医疗保健环境中,识别围产期情绪障碍与充分提供筛查和治疗之间存在的重要差距。强制EPDS筛查政策后的筛查率显著增加,表明机构有能力提高检测率,但也揭示了即使在政策变化后,仍有少数女性被筛查的问题。

在具有临床意义症状的女性中,治疗接受率相对较低,表明存在包括污名化、资源可用性和可能的提供者犹豫在内的障碍,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改善参与度。接受治疗的女性抑郁症状的缓解与现有文献支持的心理社会疗法一致,表明适当的干预可以带来积极的可改变结果。

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因筛查依从性差异导致的选择偏差,仅限于三个诊所的筛查要求,以及依赖EHR完整性的回顾性设计。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可以详细说明焦虑轨迹,并纳入治疗反应的生物或心理社会调节因素。

结论

围产期抑郁和焦虑继续在城市医疗中心造成巨大的健康负担,诊断不足和治疗不足仍然是重大障碍。强制EPDS筛查政策可以显著提高检测率,但必须与确保获得有效心理健康服务的全面保障相结合。

这项研究表明,接受心理健康干预的女性,主要是心理社会支持,经历了产后抑郁症状的加速和持续减少。扩大此类干预措施是减轻与围产期心理健康障碍相关的发病率的临床优先事项。

医疗系统应实施普遍筛查,将其整合到常规的产前和产后护理路径中,确保公平的治疗访问,并促进多学科合作以优化产妇心理健康结果。

参考文献

1. Solomonov N, Kerchner D, Dai Y, et al. Prevalence and Trajectories of Perina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a Large Urban Medical Center. JAMA Netw Open. 2025;8(9):e2533111.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33111
2. O’Hara MW, McCabe JE. Postpartum depressio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nnu Rev Clin Psychol. 2013;9:379-407. doi:10.1146/annurev-clinpsy-050212-185612
3. Stewart DE, Vigod S. Postpartum depression: Pathophysiology, treatment, and emerging therapeutics. Annu Rev Med. 2019;70:183-196. doi:10.1146/annurev-med-042617-105218
4. Cox JL, Holden JM, Sagovsky R. Detection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Development of the 10-item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Br J Psychiatry. 1987;150(6):782-786. doi:10.1192/bjp.150.6.782
5. Grote NK, Bridge JA, Gavin AR,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depression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risk of preterm birth, low birth weight, and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 Arch Gen Psychiatry. 2010;67(10):1012-1024. 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0.111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