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 中等FODMAP饮食与二甲双胍联用显著降低糖尿病前期个体的餐后血糖水平,而低FODMAP饮食与二甲双胍联用则效果较差。
- 中等FODMAP饮食增强了胰高血糖素样肽 1(GLP-1)的分泌,这是一种参与血糖调节的关键肠促胰岛素激素。
- 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发生变化,丁酸单胞菌(Butyricimonas virosa)的丰度增加与血糖控制改善有关。
- 基线肠道微生物群特征——特别是多雷亚属(Dorea formicigenerans)的较高水平——预测了二甲双胍治疗的胃肠道不耐受。
研究背景和疾病负担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关键的代谢状态,表现为葡萄糖调节受损,显著增加了发展为2型糖尿病(T2DM)的风险。在此阶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展,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和医疗费用。二甲双胍是一种一线口服抗高血糖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生成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效降低血糖。然而,其广泛使用常因恶心、腹泻和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而受限,这些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和疗效。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是葡萄糖代谢和二甲双胍作用及其副作用的中介。可发酵寡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s)是短链碳水化合物,由肠道细菌代谢,影响微生物群组成和短链脂肪酸及肠促胰岛素激素如GLP-1的产生。目前尚不清楚通过FODMAPs对肠道微生物群进行饮食调节是否能增强二甲双胍的降糖能力并减少其胃肠道毒性。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双盲、随机、交叉临床试验,涉及26名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参与者经历了两个干预阶段,每个阶段之间有两周的洗脱期。在每个10天的阶段中,受试者摄入等热量饮食,其特征是中等或低FODMAP含量。从第6天开始,按照标准启动方案给予二甲双胍,并在每个饮食阶段持续5天。
主要终点是通过连续血糖监测数据评估的餐后血糖曲线下总增量面积(iAUC)。次要终点包括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获得的葡萄糖、胰岛素和GLP-1水平的变化,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的肠道微生物群谱变化,胃肠道症状评分和体重测量。
主要发现
中等FODMAP饮食与二甲双胍联用显著降低了餐后血糖波动,表明血糖控制得到增强。具体来说,连续血糖监测显示餐后iAUC总值有显著下降(确切效应大小和置信区间见原始研究)。这一改善与口服葡萄糖挑战后GLP-1分泌显著增加相吻合,支持了通过增强肠促胰岛素反应的机制。
微生物群分析显示,在中等FODMAP饮食阶段,丁酸单胞菌(Butyricimonas virosa)的丰度显著增加,这种细菌可能参与产生具有抗炎和代谢调节作用的有益短链脂肪酸丁酸。此外,基线多雷亚属(Dorea formicigenerans)水平较高的受试者在接受二甲双胍治疗时经历更严重的胃肠道症状,表明微生物群组成可以用作二甲双胍不耐受的生物标志物。
在整个研究期间,干预组之间的胰岛素水平和体重没有显著差异。中等FODMAP饮食总体上耐受良好,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
专家评论
这项设计良好的交叉研究表明,益生元饮食调节可以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群,协同改善二甲双胍的药效学和患者耐受性。GLP-1分泌的增加与先前关于二甲双胍通过肠内分泌刺激介导的降糖作用的肠道靶点报告一致。识别出预测胃肠道副作用的微生物群特征标志着向个性化医学迈出的重要一步,使临床医生能够预见耐受性问题并相应地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
局限性包括样本量较小和干预时间相对较短,这可能限制长期推断。研究人群仅限于没有严重代谢合并症的糖尿病前期个体,因此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已确诊的糖尿病或其他人群。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更大的队列中验证这些结果,并阐明特定细菌分类群与二甲双胍的代谢和不良反应谱之间的机制联系。
结论
结合富含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中等FODMAPs)的饮食与二甲双胍,可以增强糖尿病前期个体的血糖控制,并有益地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同时可能减轻胃肠道不耐受。这些发现强调了将有针对性的营养策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在糖尿病预防中的治疗潜力。考虑基线微生物群组成的个性化方法可以优化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动精准营养和医学范式在代谢疾病管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Chu NHS, Ling J, Poon EWM, Lee JYS, Song Q, Zuo Z, Muir J, Chan JCN, Chow E. 结合富含可发酵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与二甲双胍可改善糖尿病前期个体的血糖控制并重塑肠道微生物群。Nat Metab. 2025 Aug;7(8):1614-1629. doi: 10.1038/s42255-025-01336-4. Epub 2025 Jul 31. PMID: 40745466.
2. Bailey CJ, Turner RC. 二甲双胍。N Engl J Med. 1996;334(9):574-579.
3. Zhou G, Myers R, Li Y, et al. AMP活化蛋白激酶在二甲双胍作用机制中的作用。J Clin Invest. 2001;108(8):1167-1174.
4. Cani PD.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希望、威胁和承诺。Gut. 2018;67(9):1716-1725.
5. McDougall JA, et al. 饮食对肠道微生物群和葡萄糖代谢的影响。Nutrients. 2020;12(8):2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