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与疾病负担
心力衰竭(HF)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营养不良是HF患者中常见的共病,导致功能能力恶化、住院率增加和总体预后不佳。心脏功能障碍与营养状况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涉及炎症途径、分解代谢状态和食欲减退。识别和处理营养不良可能潜在地改善这一脆弱人群的临床结果和生活质量。然而,关于在慢性HF患者中特别是那些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中进行结构化营养干预的有力证据有限。
研究设计
本文介绍了PACMAN-HF试验的预先指定亚组分析——一项评估营养干预在慢性HF患者中的预后和临床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MNA)问卷(一种广泛用于筛查营养不良风险的有效工具)筛选出有营养不良风险的门诊慢性HF患者。
符合条件的参与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个体化营养干预组或标准护理对照组。干预组接受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缺陷和需求量身定制的营养支持,包括饮食咨询和必要时的补充。对照组接受常规HF管理,不提供特定的营养支持。
主要临床终点包括全因死亡率或首次HF住院时间的复合指标,此外在3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评估营养状况和功能能力。功能能力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6MWT)测量,这是一种反映运动耐受性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主要发现
在225名筛查患者中,72名(32%)被确定为有营养不良风险;64名(28.4%)符合纳入标准并被随机分组(31名干预组;33名对照组)。基线患者特征匹配良好,除了对照组高血压患病率较高(79.3% vs. 51.6%,p=0.027)。队列主要由缺血性HF患者(46.9%)和中度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平均31.9%)的患者组成。
关于主要复合终点(全因死亡率或首次HF住院),两组在365天内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风险比 [HR] 0.34,95%置信区间 [CI] 0.11–1.09;p=0.072)。干预组中有4名患者(12.9%)发生终点事件,而对照组中有11名(33.3%)。这种趋势主要归因于干预组HF住院次数较少(2名患者,6.4%)相比对照组(8名患者,24.4%;HR 0.24;95% CI 0.05–1.13;p=0.071)。全因死亡率较低且相似(2 vs 3名患者)。
显著的是,营养干预显著改善了通过MNA评分测量的营养状况(干预组+4.12 vs. 对照组−1.15下降;p<0.001)12个月后。相应地,干预组的人体测量指标包括体重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和臂围显著增加。血清白蛋白水平,一个反映营养和炎症状态的生化指标,也有所改善。
功能能力是预测HF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指标,显示出有利的改善:干预组在12个月内6MWT距离增加了31.3米(p=0.002),而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这一改善表明更好的营养状况与增强的运动耐受性相关。
专家评论
PACMAN-HF亚组分析强调了识别和管理慢性HF患者营养不良风险的临床重要性。尽管营养干预未能显著减少死亡率或住院率——可能是由于样本量有限和统计功效不足——但观察到的趋势和功能能力和营养指标的显著改善具有临床意义。
HF中的营养不良与肌肉萎缩、免疫功能减弱和心血管储备较差有关。通过改善营养参数,即使没有立即大幅减少硬性临床终点,患者也可能获得韧性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些发现与最近的HF指南一致,倡导综合多学科的患者管理,整合营养评估和干预。
研究局限性包括相对较小的样本量和高血压患病率不平衡,这可能会影响结果。需要更大规模的试验来确认潜在的生存益处,并阐明营养如何调节HF进展的机制途径。
结论
这项PACMAN-HF试验的预先指定亚组分析表明,在有营养不良风险的慢性HF患者中实施结构化的个体化营养干预在12个月内显著改善了营养状况和功能能力。尽管主要临床终点如全因死亡率和HF住院率没有显著影响,但趋势表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潜在益处。将营养筛查和靶向干预纳入常规HF护理中可以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结果,值得在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框架中考虑。
参考文献
Ortiz-Cortés C, Rey-Sánchez P, Gómez-Turégano P, Bover-Freire R, Calderón-García JF, Gómez-Barrado JJ, Rico-Martín S. 慢性心力衰竭有营养不良风险患者的营养干预效果:PACMAN-HF试验的预先指定亚组分析。Nutrients. 2025年9月8日;17(17):2899。doi: 10.3390/nu17172899。PMID: 40944287;PMCID: PMC12430209。
其他相关文献:
-Dewey FE, 等。心力衰竭与营养:原理及潜在治疗视角。J Card Fail. 2016;22(8):670-6。
-Anker SD, 等。心力衰竭患者的营养干预:当前和新兴证据。ESC Heart Fail. 2021;8(5):3772-3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