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风波:从一条微博到全民争论

预制菜风波:从一条微博到全民争论

9月10日下午,一条来自罗永浩的微博意外引爆了舆论。他在下飞机后与同事在西贝用餐时直言:“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随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回应迅速点燃争议。这场围绕“预制菜”的讨论,在短短数日内席卷社交媒体和新闻平台,成为消费者、餐饮行业和监管部门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事件回顾:一石激起千层浪

9月10日16:55,罗永浩的微博吐槽犹如一枚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引发巨大涟漪。随后,他的持续追问、消费者的跟进质疑,以及部分餐饮企业家的声援,让西贝迅速站上风口浪尖。

100个小时内,话题迅速冲上热搜。“预制菜到底是什么”“餐厅是否应该明示”“速冻菜能吃吗”成为网友讨论的核心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这场争论之所以迅速扩大,原因在于 预制菜与消费者对餐饮体验的心理预期存在落差。在消费者看来,“餐厅现炒”是应有之义;而在餐饮企业眼中,预制菜意味着标准化和效率。

二、预制菜究竟是什么?

2023年9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负责人表示,鉴于预制菜没有统一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持十分审慎态度,不提倡进入校园推广。

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对预制菜进行了明确定义:

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腌制、滚揉、炒、炸、蒸等),在冷链或真空条件下保存,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根据这一标准:

  • 净菜(如洗净切好的蔬菜)属于预制菜范畴;
  • 半成品(如腌制好的肉类)同样在列;
  • 成品菜肴(如速冻红烧肉、即食鱼香肉丝)则是最高加工度的形态。
  • 防腐剂: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

值得注意的是,连锁餐饮企业普遍采用的中央厨房模式,其自产自销的半成品菜肴并未完全纳入“预制菜”监管范围,这也为后续争议埋下隐患。

三、日本和欧美的经验

事实上,在邻国日本,预制菜的发展已经有超过70年的历史,并且深深融入普通人的日常饮食。相比中国市场的争议与排斥,日本社会对预制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理解与消费习惯。

日本的预制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ニチレイフーズ推出了冷冻“茶碗蒸”(鸡蛋羹),成为日本首款可直接加热食用的“调理済み冷冻食品”,在没有微波炉的年代被视为划时代的创新。三年后,日本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启程,冷冻蔬菜与茶碗蒸就成为远征队的重要补给。1968年,大塚食品又推出了世界首款市售罐装咖喱“Bon Curry”,以“一人份包装、热水加热即可食用、任何人都不会失败”为卖点,正式开启了日本的预制菜时代。时至今日,日本的便利店、超市货架上随处可见各类冷冻食品、便当与即食料理,它们不仅满足了快节奏生活的需要,也成为社会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与日本类似,欧美国家的预制菜产业也有悠久历史。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冷冻食品工业,1945年二战结束后,大量军用冷冻食品技术转入民用市场,推动了冷冻餐、速冻蔬菜的普及。1950年代,美国人甚至创造了“电视晚餐”(TV Dinner)这一词汇:一份分隔包装的冷冻餐,消费者只需加热就能端上餐桌,这在当时象征着现代家庭生活的便捷与时尚。到今天,美国和欧洲的超市中,冷冻披萨、即食意大利面、即热汤品等已经成为常见商品,尤其在单身人群、双职工家庭中,预制菜的接受度和依赖度极高。

与中国当前的激烈争论相比,欧美和日本的经验表明,预制菜并非“快餐文化”的代名词,而是社会生活节奏、家庭结构变化与食品工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国家,消费者更关注口味、营养和食品安全标准,而不是单纯的“是否为预制菜”。能既够在常温下长期保存且“不使用防腐剂”。

日本和欧美人购买预制菜的主要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节省时间:忙碌的上班族、学生和单身人群,可以不费力快速解决吃饭问题。

第二、营养平衡:现代预制菜强调健康、低盐、低脂肪,并提供蛋白质和蔬菜搭配,符合日本人重视营养均衡的饮食文化。

第三、减少浪费:日本预制菜一般都会分为一人份或者几人份。按照个人需求购买小份量或单餐包装的预制菜,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

第四、易制且美味:一些高端预制菜提供半成品食材和调味酱包,使不擅长料理的人在家也能快速完成拿得出手的“手工料理”的体验。

第五、让更多人享受到蔬菜和水果。有研究表明,新鲜蔬菜、罐装蔬菜或干制蔬菜,无法填补蔬菜的缺口,而冷冻蔬菜可以长途运输,能让更多的人享用到蔬菜消费。

总的来说,全球人对预制菜的态度是接受且兼顾便利与健康的,甚至是鼓励的。

四、保质期与营养:科学视角下的焦点

1. 食品保质期多久合理?

按照国际食品储存标准:

  • 猪牛羊肉可在-18℃环境下保存10至12个月;
  • 家禽约为8至10个月;
  • 鱼虾类仅能保持3至6个月。

实际上,冷冻保存一般比冷藏或室温保存,更容易留住营养。但是,新鲜蔬菜在室温或冷藏下,往往保存不会超过1周,即使如此,营养仍然会有大量流失。而冷冻更容易“锁”住营养,但是,若保存过久,营养的丢失情况,并未可知。

部分企业宣传的“2年保质期”引发质疑。象西兰花这样的蔬菜,保存2年之久,是否合理,这存在争议。食品工程专家指出,目前尚缺乏针对复杂预制菜肴的长期保质期科学数据,部分企业的宣传可能存在夸大。

在美、欧等地,法律通常认为在0°F(约 −18 °C)或更低温度下持续冷冻,食物从微生物安全角度可以“无限期安全”,但随着时间延长,口感、颜色、风味、营养等质量特性会逐渐劣化。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蔬菜或类似产品的建议“最佳质量”保存时间(也就是在零售或家庭冷冻条件下,如果你想味道、颜色、营养比较好,不希望严重变差,可以考虑这样的时间范围):

蔬菜类型 / 蔬菜产品保持“较好口感/质量”的冷冻时间建议(−18 °C 左右)
多数冷冻普通蔬菜(如玉米粒、豌豆、胡萝卜、混合蔬菜等)约 8 至 12 个月
有些叶类蔬菜 / 细嫩蔬菜(如菠菜、绿叶菜)在包装良好、预先焯烫(blanch)并迅速冷冻的条件下,也可接近 10-12 个月,但品质下降比根茎或非叶类蔬菜快些。
混合炒菜用蔬菜 (stir-fry blend, mixed vegetable mixes)一般建议在 6-12 个月内使用,以防止风味、颜色、质地显著变差。
冷冻蔬菜 “袋装 /散装包装” 在量大、频繁开关冷冻箱门、温度不稳定情况下实际效果通常会更快劣化,例如 3-6 个月之后口感与营养下降明显。

美国大型超市Costco实际上有大量的冷冻蔬菜,但是也有较严格的规定。对于标示 “无添加防腐剂 /只含蔬菜”的冷冻蔬菜,若冷冻链稳定、温度一直维持在 −18 °C 或更低,零售商通常在包装上标注 12 个月为“最佳品质期”。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虽然有些产品可能标得比这稍长,但并不代表品质或营养能维持在“几乎不变”的状态。Verywell Health 就提到:冷冻蔬菜(blanched + good包装 +温度稳定)在此温度下的最佳食用期约为 8-12 个月。

2. 冷冻或冷藏后,食品的营养是否流失?

冷冻保存能减缓营养损失,但无法避免。研究显示:

  • 胡萝卜在冷藏7天后维生素C损失高达43%;
  • 菠菜在4℃下存放3周,维生素B1损失46%。

专家表示,速冻技术能较好保持矿物质、膳食纤维等稳定成分,但水溶性维生素不可避免会减少。另外,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冷冻食品的营养流失状况,并不清楚。

五、卫生与安全:防腐剂并非核心问题

公众普遍关心“是否使用防腐剂”。事实上,食品科学界的共识是:

  • 速冻条件下无需额外添加防腐剂
  • 真空包装和低温即可有效抑制细菌繁殖。

风险主要集中在 解冻与再冻。一旦反复操作,细菌增殖速度极快,可能导致食源性疾病。

此外,中央厨房到门店的冷链运输、解冻流程差异,也成为监管难点。

六、加热方式的争论

消费者普遍质疑微波炉、电磁炉等加热方式会“破坏营养”。然而,多项研究表明:

  • 微波加热因时间短,反而能较好保留维生素C;
  • 水煮容易流失水溶性维生素;
  • 蒸煮则更利于保留抗氧化物质。

食品科学家强调,加热方式影响营养,但差异有限,更多影响在口感与体验层面

七、消费者的信任缺口

多位消费者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去餐厅的最大期待是“现炒现做”,而得知“高价菜品竟是预制”时,产生了被欺骗感。

这背后,是 价格与价值错位 的矛盾:预制菜本身并无问题,但当其以高价位出现,而消费者又未被明确告知时,便会引发信任危机。

舆论调查显示,超过六成消费者希望餐厅在菜单中明确标注“预制菜”与“现炒菜”。

八、监管与行业空白

目前,监管层已出台宏观性指导文件,但在细节上仍存在空白:

  • 缺乏统一的 分级标准
  • 保质期上限 尚未明确;
  • 中央厨房自产半成品 的监管定位模糊;
  • 冷链与解冻操作 缺乏强制性标准化流程。

业内人士指出,监管滞后与行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是导致此次争议激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九、国际经验对比

  • 美国:速冻食品普及,标识严格,解冻后禁止再冻。
  • 日本:便利店便当成熟,要求明确标注生产日期与加热方式。
  • 欧盟:冷链监控标准完善,消费者接受度高。

国际经验显示,预制菜并非天然有害,关键在于 透明度与监管执行力

十、多角度声音

  • 食品科学专家: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趋势,不必妖魔化,但需科学监管。
  • 行业代表:预制菜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尤其适用于连锁快餐业态。
  • 消费者维权人士:核心问题不是“能不能吃”,而是“知情权是否保障”。

十一、未来走向与多方建议

对监管部门

  • 尽快出台预制菜 分级标准
  • 明确 保质期上限 与标签标识要求;
  • 推进冷链与解冻全流程监管。

对餐饮企业

  • 在菜单中明确标注预制与现炒;
  • 对价格体系进行合理区分;
  • 严格执行“一次解冻一次使用”。

对消费者

  • 理性看待预制菜,避免将其与“垃圾食品”划等号;
  • 注重饮食均衡,而非单一食材的新鲜度;
  • 关注餐厅与品牌的透明度,选择信任度高的渠道。

结语

从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到行业巨头的回应,再到舆论的持续发酵,这场关于预制菜的风波,折射出的是 餐饮工业化进程与消费者信任之间的张力

科学研究表明,预制菜在合理保存条件下安全性问题不大,但公众更关心的,是 透明度、价格与知情权

未来,随着标准建立、监管完善以及企业主动公开,预制菜或许能逐渐从“争议”走向“常态”,成为中国餐饮产业中既高效又可被信任的一环。

参考资料:

Hunter K. J., & Fletcher J. M..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composition of fresh, frozen, jarred  and  canned  vegetables.  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02, 3(4): 399-406

Słupski J, Lisiewska Z. Tocopherol retention and vitamin E activity in frozen and canned immature seeds of five cultivars of common bean. J Sci Food Agric. 2013 Apr;93(6):1326-30. doi: 10.1002/jsfa.5893

Rickman J C ,  Barrett D M ,  Bruhn C M . Nutritional comparison of fresh, frozen and canned fruits and vegetables. Part 1. Vitamins C and B and phenolic compounds. Journal of the ence of Food & Agriculture, 2010, 87(6):930-944.

Rickman J C ,  Bruhn C M ,  Barrett D M . Nutritional comparison of fresh, frozen, and canned fruits and vegetables II. Vitamin A and carotenoids, vitamin E, minerals and fiber. Journal of the ence of Food & Agriculture, 2010, 87(7):1185-1196.

Storey M, Anderson P. Total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increases among consumers of frozen fruit and vegetables. Nutrition. 2018 Feb;46:115-121. doi: 10.1016/j.nut.2017.08.013

唐罗欧.不同贮存条件下生菜中维生素C和E含量分析.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06):45-48.

Seongeung L, Youngmin C, Sang J H, et al. Effect of different cooking methods on the content of vitamins and true retention in selected vegetables..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18, 27(2).

王延华,范荣波,周霞,殷兰兰。不同贮藏方式对5种水果中维生素C和总糖含量的影响。食品工业,2020,41(11):305-307.

冷冻食品的历史, https://fanfunfrozen.jp/dictionary/198/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