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术与韩国女性高血压发病率的关联:来自全国队列研究的见解

亮点

  • 子宫切除术与40至59岁韩国女性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1%相关。
  • 术后血红蛋白增加≥2 g/dL的女性,高血压风险尤为显著。
  • 保留附件的子宫切除术与非子宫切除术对照组相比,高血压风险更高,突显了手术方法的重要性。
  • 这项大规模、长期的队列研究通过倾向评分匹配提供了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以指导临床决策。

背景

高血压仍然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女性中,各种妇科干预措施(如子宫切除术)被认为可能通过激素和血管机制影响心血管健康。子宫切除术是治疗良性妇科疾病的常见手术,但其对生殖健康以外的系统性影响尚未完全阐明。

先前研究子宫切除术与高血压之间关系的结果存在冲突,部分原因是样本量有限、人群异质性和研究设计不同。鉴于成年女性中子宫切除术和高血压的高患病率,明确这种关联对于长期管理和风险分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内容

研究设计和人群

这项韩国全国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至2011年间收集的802,916名40至59岁女性的数据。通过1:1倾向评分匹配,调整了年龄、社会经济状况、合并症和基线血红蛋白水平等混杂因素,创建了13,650对子宫切除术和非子宫切除术匹配对。

受试者纵向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超过10年。主要终点是通过临床和行政健康数据识别的高血压发病率。

发病率和风险分析

子宫切除术组和非子宫切除术组的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每1000人年22例和20例。在控制协变量后,子宫切除术与统计学上显著的风险比(HR)1.11(95% CI, 1.05–1.17, P<.001)相关,表明高血压风险有适度增加。

至关重要的是,术后血红蛋白增加≥2 g/dL的女性风险升高最为显著,这表明血液学变化与血管张力或容量状态影响血压调节之间可能存在生物学联系。

亚组分析:附件保留的影响

接受保留附件子宫切除术的女性高血压发病率较高(HR 1.15;95% CI, 1.08–1.23;P<.001),这表明保留卵巢功能同时切除子宫可能无法完全缓解心血管风险,激素或结构血管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与现有文献的比较

先前较小的研究和荟萃分析关于子宫切除术与高血压关联的结果不一。例如,一些观察性队列研究未显示显著关联,而其他研究则发现子宫切除术后高血压风险增加,尤其是在结合卵巢切除术后。

本研究的优势在于其大规模、倾向匹配设计和长期随访,提供了支持因果关系的有力证据,尽管效应大小仍属中等。

潜在机制

子宫切除术影响高血压风险的生物学可能性可能涉及多种途径:

  • 雌激素和孕酮信号改变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僵硬度。
  • 血液学参数变化影响血液黏度和全身血管阻力。
  • 子宫或卵巢血管结构的破坏可能调节全身血流动力学。

需要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来阐明这些途径。

专家评论

这项全面的全国队列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将子宫切除术与高血压发病率升高联系起来,提示临床医生在子宫切除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压。然而,风险增加的幅度较为温和,临床决策应权衡手术干预的益处与心血管风险因素。

子宫切除术后的护理指南可能考虑整合心血管风险评估和个人化血压控制策略。此外,附件保留的具体作用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以优化手术方法并考虑长期心血管结局。

局限性包括观察性研究设计,尽管进行了倾向匹配,但仍可能存在残余混杂因素,以及缺乏详细的激素替代疗法数据。尽管如此,延长的随访时间和庞大的人群基础提高了在东亚人群中的普遍性。

结论

总之,40至59岁的韩国女性在接受子宫切除术后,中位10年随访期间高血压风险有适度但统计学显著的增加。这一风险在术后血红蛋白增加和接受保留附件手术的女性中更为显著。

临床医生应将心血管监测作为综合子宫切除术后管理的一部分。未来研究应重点阐明病理生理机制,并评估不同手术技术和辅助治疗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参考文献

  • Yuk JS, Kim GS, Kim DG, Byun YS, Kim MH, Yoon SH, Han GH, Lee BK, Kim BG. 子宫切除术与韩国女性高血压发病率的关联:一项全国队列研究。Mayo Clin Proc. 2025 Aug 2:S0025-6196(25)00223-X. doi: 10.1016/j.mayocp.2025.04.015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